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行业资讯

播下HAHA体育创新“种子” 育成产业“森林”——我市蹚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哈哈体育东营市是制造业强市、石油化工大市,地炼产能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一,石油装备和橡胶轮胎产业规模(产能)均占全国四分之一、全省一半以上,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占全国市场份额80%、全球的12%。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建设高能级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蹚出一条重点产业集群集聚、提能升级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

  走进赛轮(东营)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成型智慧车间,半钢轮胎PS2A成型机正按照生产计划快速运转。

  半钢轮胎PS2A成型机利用MES计算轮胎生产的工艺参数,将轮胎最优的生产过程固化,并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确保轮胎生产过程稳定。

  每条轮胎生产完成后,将通过提升机及连廊线体进入胎胚立库存储,整个生产过程“胚胎不落地”,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我们公司的轮胎产业链与青岛科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创新研发的半钢轮胎PS2A成型机,平均每38秒就能生产一条轮胎,单机台每班可生产500条轮胎,相当于过去产能的三倍,同时,半钢轮胎PS2A成型机的使用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成型车间人工成本减少了50%。”赛轮(东营)轮胎股份有限公司IT服务部部长李健说道。

  橡胶轮胎产业一直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主导产业,依托相关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全市橡胶轮胎产业借助创新“第一动力”迸发出新活力。目前,仅赛轮(东营)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广饶县就有6家企业入围全球轮胎75强,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已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橡胶轮胎国际贸易和品牌推广平台。

  在近日举行的“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广饶县专场)现场,广饶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学春表示,要深入开展“十大创新”行动,大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充分发挥青岛科技大学橡胶工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作用,扎实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出实招、破藩篱,整合配置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力量,推动前沿科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学研合作发展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石化产业方面,全国百强企业利华益集团与四川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在高分子树脂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油化比下降至50%以下,成为国内最完整、最先进的改性树脂一体化基地。

  橡胶轮胎产业方面,青岛科技大学广饶橡胶工业研究院研发生产的国产溶聚丁苯橡胶打破了国际垄断。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鲁宁制药院士工作站研发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使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成本进一步降低。

  产学研深度融合,让“老树发新芽”,支撑起了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脊梁。近年来,我市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62家,788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较去年同期增长50.90%,全市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发展到92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众创空间43家,孵化设施总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

  打破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聚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重点产业现实生产力

  芳烃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当前我市芳烃产业链中,对二甲苯(PX)和精对苯二甲酸(PTA)两种产品市场已处于饱和状态。

  如何以PX、PTA为原料,推动产业链下游产品聚对苯二甲酸(PCT)等的延伸发展?如何不断推动芳烃产品产业和价值链迈向中高端?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而在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开放共享的山东省化工中试基地,芳烃产业链下游产品PCT目前已完成中试。

  “依托中试基地人才优势、科研创新优势,通过前期小试积累,我们的万吨级PCT生产工艺包已实现了‘0到1’‘1到10’的突破,而‘10到100’的中试放大,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形成完整的工艺包!”山东省化工中试基地生物化工事业部副部长李友说道。

  李友所说的“0到1”是指一项产品从无到有、理论的建立;“1到10”指的就是产品在中试基地经过调试、测试,开发出适合生产的工艺;“10到100”则是产业化阶段,研究生产工艺包应用于相关产业大规模量产。目前,中试基地以整合现有地炼企业原油加工能力作为“油头”,以新上大项目完善“化身、化尾”,加快打造“油头化身高化尾”的产业链条,已进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模量高强度碳纤维、稀土顺丁橡胶等中试项目8个,均是突破国外垄断和减少对外依存的技术,正在论证的高性能聚丙烯等中试项目10余个。

  为了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蹄疾步稳:

  ——“点单式”科研实现供需对接。我市加快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48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人才团队98个,建设完善了耐盐植物精准快速育种、病虫害生态防控等8个重大科研平台,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搜集盐生作物种质资源2.1万份,耐盐碱种质资源圃完成1.46万份种质资源种植。

  ——“联结式”发展拓展市场份额。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我市实施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园,合力提升市场份额,打造高端智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和油服企业总部基地。目前产品涵盖勘探装备、钻完井装备、测井装备等6大产业链条,发展到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生产基地。

  ——“团队式”引进人才加快项目孵化。开展各类校企对接活动,组织开展山东大学专家东营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家东营行,赴顺天节能和胜鑫防腐等企业对接技术需求,赴济南、临沂、聊城等8地市9所高校开展“科技企业高校行”活动,赴济宁、枣庄调研学习市校合作平台建设工作,积极推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目前,我市新获批2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实现我市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的新突破。

  “东营是一座兼收并蓄、大气包容的城市,这种包容的情怀让我们选择了东营。”天津大学教授、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院长沈美庆说道,“但光有情怀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东营有着完善的产业发展基础,从催化剂、配方、载体、涂覆一直到封装基本实现产业链闭环,还有着和谐的‘政产学研’环境以及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这些正是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所需要的。”

  研究院成立以来,坚持“边建设,边发展”,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取得了三大突破:突破了柴油机后处理脱硝催化剂国际专利壁垒,为柴油机后处理催化剂国产替代赢得发展空间;填补了后处理系统数字化仿真设计国内空白,缩短匹配标定周期50%以上,为后处理催化剂国产替代赢得发展时间;协助潍柴动力实现天然气发动机后处理催化剂贵金属减量70%,年节约采购成本约30亿元。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扎根东营,确是“情怀”和“面包”兼而有之,也让东营重点产业焕发活动力。

  “研究院由天津大学联合有研稀土、潍柴动力、国瓷材料等8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成立,围绕‘建链建平台’,实行‘大学+行业龙头+学术团队+政府’的新型运营模式,构建由稀土催化技术研发、基础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及应用、战略性资源循环利用的稀土催化产业链条。”稀土催化研究院副院长(挂职)赵伟介绍道。

  同时,我市还围绕强链建平台。石油装备产业方面,我市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石化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共建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按照产业图谱组织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项目合作,推动勘探、钻井、采油等上下游产业及油气工程咨询与设计服务等关联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胜利油田“三院”搬迁,整建制落户油田测控技术研究院以及钻井工艺研究院7个科研单位。

  回首过去,近三年东营市以“创新链+产业链”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链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大提高,完成科技成果评价78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44.13亿元;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项,取得专利19650项;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0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8项、中国专利奖10项,2020年以来全市财政累计扶持工业技改项目199个,投入资金6.62亿元,撬动企业投资128.76亿元。

  着眼未来,我市将继续打牢创新资源在东营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迭代升级区域创新高地,优化创新发展布局,实施技术创新强基延链计划、创新主体倍增提质计划,推动东营产业提质升级,以产学研融合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轮乘风破浪!